“三阶递进、三方协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培育孵化模式实践研究

——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5年11月14日 字数:3504 浏览量:

文/江欣

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本文基于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工作,围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培育孵化中的突出问题,提出了“课堂孵化器—大赛孵化器—众创空间”三阶递进与“校企科”三方协同的创新模式。通过专创融合课程建设、竞赛项目转化、实践平台优化等途径,形成了全过程、多维度、立体化的培育孵化体系。通过研究与实践,项目在覆盖面、项目质量和孵化成效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为同类院校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国家始终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突出位置,发挥市场作用、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对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服务人才强国建设提出的新的时代要求。

高等职业院校应主动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使命,落实“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通过全面孵化高质量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带动充分稳定就业,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发展。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

项目培育孵化现状

(一)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覆盖面窄,难以形成浓厚氛围

当前高职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实践活动覆盖面不足的问题。多数院校仍将双创教育局限于少数学生,通过“赛前集训”“重点项目孵化”等模式运作。创新创业竞赛和项目培育往往集中在已有成果的学生团队,这种“掐尖式”培养虽然能在短期内取得亮眼成绩,但却背离了创新创业教育普惠性、全员化的根本目标。实践表明,缺乏广泛参与基础的创新创业教育难以形成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也无法实现通过双创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问题根源在于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机制,也未能构建起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

(二)孵化载体缺乏行之有效的服务标准,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高职院校众创空间等孵化载体在建设运营中存在明显短板。一方面,多数院校虽设有孵化基地,但在功能定位、服务内容、运营模式等方面趋同化严重,缺乏针对本校专业特色和区域产业特点的精准定位。另一方面,孵化服务缺乏标准化、规范化的运作流程,在项目筛选、导师配备、资源对接、绩效评估等环节都缺乏科学规范的标准体系。这导致孵化载体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也无法为不同阶段的创业项目提供差异化、专业化的孵化服务,直接影响项目孵化成效。

(三)校企合作内容单一,难以深化拓展

校企合作在创新创业项目培育孵化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现实中合作内容往往较为单一。多数校企合作仍停留在企业导师讲座、实习基地提供等浅层次合作,特别是在产业资源对接、市场渠道拓展、投融资服务等方面缺乏实质性合作内容。问题关键在于缺乏长效合作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学校也缺乏主动对接企业需求的机制,导致校企合作难以向更深层次拓展。

(四)缺乏专业的运营管理团队,无法做到精细化指导

专业运营管理团队的缺失成为制约创新创业项目培育孵化质量的瓶颈因素。当前高职院校众创空间等孵化载体大多由学校行政部门人员、创新创业专任教师兼管,缺乏具备创新创业经验、投融资知识、企业管理能力的专业运营人才。这导致在项目培育过程中,难以为不同发展阶段的项目提供专业化、精细化的指导服务。同时,现有管理团队在项目筛选评估、成长诊断、资源匹配等方面缺乏专业能力,无法针对项目特点和需求提供定制化的培育方案,影响项目孵化质量和成功率。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

创新创业项目培育孵化模式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聚焦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培育孵化存在的关键问题,按照“以课程为载体、以大赛为抓手、以平台为依托”的教学改革思路,构建“课堂孵化器生成创意、大赛孵化器转化项目、众创空间孵化落地”的三阶递进和“校企科”三方协同的全链条式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培育孵化新模式,打造知识与创新交互的双创生态环境,让学生在双创实践中锻炼技术技能与创新思维,提升创业与就业能力,为国家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

(一)打造以专创融合课程为载体的课堂孵化器

依托校联会双创教育专委会设置在学校的SDG(SustainableDevelopmentGoals,可持续发展目标)专创融合与课赛融合课程研发中心,建设一批专创融合金课。将SDG开放创新马拉松赛融入课堂创新教学模式,将专业课堂打造成创意生成的隐形孵化器,深度挖掘学生创新潜力,推动创新创业项目从专业中来,提高覆盖面,提升项目产出数量。

在专创融合课堂孵化器中,首次将“ SDG开放创新马拉松”转化为教学模式,以SDG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导向,将行业产业升级需求、社会痛点问题、企业技术难题转化为课程教学项目,构建具有创新价值的课程开发范式。将专创融合金课打造为“融思政、融产业、融双创,数字化、项目化、国际化”的一课三融三化课堂孵化器,具备“产教融合、课赛融合、全员共创”优势,让创新创业实践与课程学习贯通。独创“教育—产业”双价值评价体系,既包含教学过程性评价,又设置成果转化等产教融合指标,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可视化度量。

(二)构建“以赛促学、以赛助创”的创新创业项目转化培育体系

学校以科技创新与创业类大赛为抓手,鼓励课堂产出的优秀创意参加大赛,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制定将学生自主创业、创新成果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允许调整学业进程,实施弹性学制;优先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等制度。着力探索将优秀大赛项目先转化创新创业项目进行培育、再孵化创业公司的方法途径。

(三)发挥校企科优势,建立创新创业项目提质培优实践平台

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利用学校被工信部授予的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专家智库资源,研究探索建立多元化、开放性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企业引导学生精准创业就业,打通学生创新成果在行业企业应用推广的通道;科研院所为学生提供技术研发等专业指导。以“专创融合”“思创融合”“科创融合”的创新形式,共同开发“项目驱动、能力提升”的创新创业项目特色培训品牌,实现创新创业项目的提质培优。

(四)整合优质资源,完善众创空间的运营机制和服务能力

学校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提升众创空间精细化运营管理能力,为学生提供科技服务、培训服务、信息服务、投融资服务、商务服务、政策咨询服务等全方面帮扶。结合项目实际定制开发孵化方案,提升创新创业项目运营能力,以市场化运作模式激发创新创业项目的发展动力,使创业项目目标与市场需求进一步契合,促进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项目高质量落地发展。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

创新创业项目培育孵化模式的特色与优势

(一)打造“一课三融三化”的专创融合课堂孵化器

依托SDG专创融合与课赛融合课程研发中心,引入SDG开放创新马拉松赛,建设专创融合金课,打造“融思政、融双创、融产业,数字化、项目化、国际化”的一课三融三化课堂孵化器。课堂孵化器具备“产教融合、课赛融合、全员共创”的优势,覆盖性广专业性强,为项目筛选培育提供基础。

(二)构建“课堂孵化器+大赛孵化器+众创空间”的三阶递进项目培育模式

“以课程为载体、以大赛为抓手、以平台为依托”构建阶梯递进式培育孵化模式,应用于“创意生成—项目转化—项目落地”全过程。课堂孵化器作用于创意生成阶段,增加项目产出数量;大赛孵化器打磨优秀竞赛项目转化为创新创业项目,提高项目质量;众创空间助力创新项目向创业实体转化,提升孵化成效。

(三)建立校企科“三方协同”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运营服务机制

学校与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建立长效协作机制,聚集优势资源,加强“专创融合、产教融合、科创融合”,优化众创空间等校内外双创实践平台的运营机制和孵化服务体系,推进创新创业项目的科技研发和商业应用,积极推广学生创新创业成果,提高项目成果的市场认可度,培育扶持高水平创新创业项目落地发展。

结束语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构建的“三阶递进、三方协同”培育孵化模式,以专创融合课程为载体的课堂孵化器为基础,通过大赛转化实现项目提质培优,依托众创空间促进项目落地发展,形成了全过程、多维度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既懂技术原理、又具创新思维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支撑,为同类院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作者单位: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课题项目:2024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就业创业指导类)“构建‘三阶递进,三方协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培育孵化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024SJGLX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