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赋能自贸港:海南国际经贸专业教学改革的特色突围
文/王爽 周蕾
在海南自贸港建设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叠加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需深度嵌入自贸港“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建设逻辑。产教融合作为打破教育与产业壁垒的关键路径,其创新实践教学改革需锚定自贸港特色,方能实现“人才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精准适配。
契合自贸港对“懂规则、通实务、善创新”的复合型经贸人才需求,将“零关税商品清单应用”“离岸贸易结算操作”等自贸港特有业务场景嵌入教学。推动专业对接海南“跨境服务贸易创新”“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等产业方向,开发《离岛免税与跨境电商融合实务》等特色课程,使教学内容始终紧跟“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自贸港制度创新节奏。通过校企共建“自贸港经贸规则研究中心”,为海南企业提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成员国关税筹划”“国际商事纠纷调解”等定制化服务。
海南自贸港企业多处于业态创新初期(如新型离岸贸易企业),对产教融合的长期投入意愿有限;且校企合作多聚焦传统贸易领域,对“保税维修”“国际知识产权交易”等自贸港新兴业态的覆盖不足。自贸港特色经贸场景(如洋浦国际冷链物流枢纽、三亚国际游艇交易)成熟度不足,可用于教学的本土优质资源稀缺;若依赖省外经验,又会导致“海南元素”缺失。师资的“自贸港素养”缺口:专业教师对“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国际船舶登记制度”等自贸港政策理解不深,且缺乏“国际商事仲裁”“离岸金融操作”等实战经验。
围绕“新型离岸贸易人才培养”“国际航运经纪服务”等自贸港急需方向,建立“人才定向输送+自贸港政策课题共研+企业员工自贸港规则培训”的合作模式,实现“育人服务自贸港建设、兴业反哺教学创新”的双向赋能。依托RCEP成员国企业资源,搭建“自贸港—东盟经贸实践云平台”,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自贸港专长”。实施“教师自贸港产业浸润计划”,选派教师到海南国际经济发展局、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挂职。
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攻坚期,国际经贸专业产教融合改革需以“自贸港特色”为内核,通过机制、资源、师资的协同创新,培养既通晓国际经贸规则、又熟稔自贸港制度创新的复合型人才,为“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自贸港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作者单位:三亚学院)
基金项目:2022年度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产教融合创新实践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Hnjg2022ZD-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