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外语教师教学设计变革中的差异化理念与影响
文/张小未
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情况下,民办高校外语教学面临机遇与挑战,教学设计变革对提质育才至关重要。但教师理念存在差异,现有研究却忽视教师主观能动性,对差异化理念实践路径探讨不足。本研究围绕民办高校外语教师教学设计变革中的差异化理念及影响展开,通过理论梳理与个案分析,明晰理念的理论依据、框架及表现,形成理念推动教学实践变革的机制,为外语教学改革提供支撑与参考,助力改革理念落地实践。本文旨在探究理念引领实践的变革机制,以多元视角解读问题,呈现教师理念现状,强化其改革意识,丰富教学策略,助力“全人教育”,为教学深度变革提供支撑。
研究设计与方法
本研究以民办高校D校外语教师为对象,基于个案开展研究。
研究准备:梳理D校大学英语教学设计现状及困境,以迈克尔弗兰教育变革理论为基础,梳理教育变革相关机制与影响因素,访谈专家与领导,为研究对象筛选和调研框架确定提供依据。
教学实施、数据收集和处理阶段:推行分层教学与教师赋能,开发适配差异化教学方案,实施学生分层动态管理,设计模块化课程资源包,搭建虚拟教研室开展汇编语言关键词(ESP)教学案例众筹与跨校集体备课。访谈20名大学英语专职教师,获取其基本信息、教学设计自评、变革理念等相关数据,按理念、行为和影响模型编码后采用扎根法主轴编码。
解析数据和评估优化阶段:分析差异化理念作用机制,通过多维度数据检测动态调整教学资源,利用软件整合数据库,生成教师能力、教学方法和学生成果关联关系与个性化推荐方案。
民办高校外语教师教学设计
变革中的差异化理念
(一)差异化理念的类型
通过访谈数据分析,教学设计变革中的差异化理念分为三类:
抵触型教师抵触变革,此类教师认可现有教学模式,怀疑新理念与技术,缺乏变革动力,使用传统教材,讲授式教学为主,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
被动适应型教师接受变革必要性,但处于被动地位,仅按要求调整,缺乏主动创新意识,对变革理解不深入。此类教师按要求采用新教学模式,但创新不足;关注学生综合能力评价,但仍以笔试为主。
主动型教师积极参与变革,创新探索意识强,主动学习新理念技术并结合教学实际创新实践,灵活处理教材并补充新知识,尝试多样化教学方法,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二)差异化理念形成原因
经分析差异化理念形成有以下三种原因:
个人因素:教龄、职称、专业背景等影响理念。年轻高学历教师更易接受新理念,教龄长、职称高的教师倾向维持传统模式。
学校因素:管理制度、资源、培训等产生影响。学校提供良好资源与培训、鼓励创新,易促使教师形成主动型理念;管理过严、缺乏支持激励则易引发抵触情绪。
社会因素:社会人才需求与教育政策变化起引导作用。复合型外语人才需求增加及新课程标准等政策实施,推动教师更新理念与方法。
差异化理念对教学设计变革的影响
教师作为变革主体,理念是行为先导,差异化理念通过影响教学行为作用于教学设计变革。教学行为结果反作用于理念,效果良好则坚定理念,反之则促使反思调整。同时,学校支持社会需求等外部环境因素,为理念转变与行为创新提供支持,促进理念与实践良性互动。
抵触型理念导致消极倦怠教学行为,缺乏创造性,质量低,阻滞变革;被动适应型理念影响具有两面性,既接受变革又受传统束缚,如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不匹配;但能推进变革,陷入矛盾,推动作用有限;主动型理念促使教师创新,引入新理念、方法与技术,设计贴合需求的教学方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提升学习效果与综合能力,营造良好氛围。
研究结论与启示
研究表明,民办高校外语教师抵触型、被动适应型和主动型差异化理念,对教学设计变革分别产生阻碍、有限推动和积极推动作用,且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
结合新文科多维评价标准,设计覆盖教师能力、课程设计、学生发展等维度的分层评价框架,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理念,激励参与改革;结合区域需求开发特色课程,形成差异化竞争力;针对不同理念教师开展针对性培训,助力抵触型教师转变观念,提升被动适应型教师创新能力,为主动型教师搭建更高发展平台,同时学校需加强支持保障。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基础部)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5年度沧州科学技术协会一般课题“民办高校外语教师教学设计变革中的差异化理念与影响”(项目编号:CZKX202528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