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危机对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影响研究
文/尚丹迪
在当前许多地方都在大力开发旅游产业的热潮下,新媒体内容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然而,便捷的网络传播也使得各类旅游负面事件被迅速扩散,如导游骂人、海鲜市场宰客等典型案例,极易引发舆论危机,严重损害城市旅游形象。因此,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对维护旅游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舆情具有相对自由和即时互动的特点。网民可在法律范围内自由表达观点,信息几秒内即可广泛传播并引发实时互动。
城市旅游形象是城市整体形象的重要体现,如哈尔滨的“冰雪之城”、洛阳的“十三朝古都”。即使未亲身到访,公众也会形成对该城市的整体认知。这一形象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基于现实条件,并依赖于收集游客真实反馈所形成的综合印象。
案例及其舆情分析
2024年游泳运动员傅园慧发微博反映在长白山包车时遭遇司机半路加价,并被威胁留在高速。事件曝光后不到两小时,她再次发文表示吉林文旅部门已介入并解决问题。当晚,长白山官方发布处理结果:涉事司机潘某某未取得从业资格,车辆也无营运手续,交通部门依法对其处以3万元顶格罚款。
此事迅速引发网友热议。不少人分享自己在当地旅游的不愉快经历,也有人担心若遇到类似情况能否获得同等关注。不过,也有部分网友肯定文旅部门此次响应迅速、处理果断。
观点与建议
通过对吉林黑车司机加价事件的分析可见,网络舆情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并推动公众情绪持续发酵,若不及时应对,将加剧负面言论传播,损害城市旅游形象。因此,政府管理部门必须提升反应速度与处置能力,有效控制舆论蔓延。一旦发生负面舆情,应积极回应、诚恳沟通,并通过加强行业监管、修复公众信任,切实推动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
为有效应对旅游舆情危机,需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改进:
首先,完善投诉处理机制。多数舆情事件源于游客权益受损后投诉无门。各地应建立多渠道、便捷化的投诉平台,确保问题及时受理,避免矛盾升级。
其次,提升部门响应效率。网络时代舆情发酵速度加快,“黄金24小时”原则已显滞后。管理部门需建立快速反应流程,在舆情萌芽期主动发声,掌握话语权。
最后,重视形象修复工作。负面舆情必然损伤城市旅游形象。事件处理后,需通过持续宣传和服务优化,重塑口碑,恢复公众信任。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